小年习俗大盘点 | 小年至,年味浓!
    
	 
	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,也被称为谢灶、祭灶节、灶王节、祭灶。 
	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,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,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, 
	江浙沪地区把"腊月廿四"和"除夕前一夜"都称为小年,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, 
	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,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。 
	小年的开启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,表示新年新气象,表达了一种辞旧迎新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 
	
	
	  
	小年历史溯源 
	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,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,为了节省开支,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。 
	以后王族、贝勒随之效仿,于腊月二十三祭灶,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。
	  
	
	煌煌银烛照良宵,乐此升平荷圣朝。
	门户恍思前甲子,肃然世泽感迢遥。
	—— 吴与弼〔明代〕
 
	小年,灯烛辉煌、天下升平、载歌载舞,家人团坐、灯火可亲,这便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了。 
	在我国北方和南方,就有着不一样的习俗。 
	
	  
	民间习俗
	
	1 祭灶王 
	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,民间祭灶,源于古人拜火习俗。 
	《释名》:“灶。造也,创食物也。” 
	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,管理饮食,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,以降福祸。 
	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《风土记》记载:“腊月二十四日夜, 
	祀灶,谓灶神翌日上天,白一岁事,故先一日祀之。”
	这一习俗南方与北方共有。 
	小年这天,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。祭灶时,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,涂在灶王爷的嘴上。 
	这样,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。
	
	  
	2 扫尘土 
	南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,扫房擦窗,清洗衣物,刷洗锅瓢,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。 
	小年的前几天,家家打扫房屋,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。 
	据《拾遗记》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,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,祈安康的宗教仪式。 
	后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, 
	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,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。 
	
	腊月二十四,扫房子: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,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“迎春日”, 
	也叫“扫尘日”。
	
 
	3 沐浴理发
	“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”,北方人总是会在小年前后理发沐浴,为新年做好准备; 
	而南方人一般会在除夕前理发沐浴。
	
	4 贴窗花
	窗花因其精美的图案以及其中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流传。在北方的小年,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,每家每户的窗花寓意着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,而在南方并没有贴窗花的习俗。
	
	5 吃饺子
	饺子,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美食,还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,是每家平时的美味小吃, 
	更是在佳节必备的食物,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。北方人尤爱吃饺子, 
	在小年这一天也不例外。而在南方除了吃水饺,还有吃年粽和米饼的习俗。
	
	  
	6 吃糖瓜、饴糖、麻糖
	糖瓜、饴糖、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,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。晋西北有“二十三吃麻糖,吃不上麻糖啃指头”的俗话。
	吃糖瓜、饴糖、麻糖的习俗是北方特有,南方小年没有呦!
	
	  
	7 赶乱婚
	北方小年习俗——过了二十三,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,百无禁忌。 
	娶媳妇、聘闺女不用择日子,称为赶乱婚。 
	民谣有“岁晏乡村嫁娶忙,宜春帖子逗春光。灯前姊妹私相语,守岁今年是洞房”的说法。
	
 
	8 吃火烧
	北方小年习俗除吃灶糖之外,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。 
	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,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。 
	而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。 
	年糕又称“年年糕”,与“年年高”谐音,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。
	
	  
	南北方习俗差异,营造了小年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。
	俗话说 :“过了小年是大年”,
	小年到来年味浓,大街小巷灯笼红。
	人潮如水街上涌,忙忙碌碌闹哄哄。
	忙碌的小伙伴们,赶脚到这般年味了吗?
	
	  
	我们致力于保护版权,本公众号推送的非原创文章主要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可能无法联系到原作者, 
	如果涉及侵权问题请直接联系我们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	图文来源 / 网络